书
斋
。
天
顶
一
粒
星
,
,
也称“歌”,可书史,可咏志,可释典,可叙事,可用一人之机锋而显众人之智慧。方言,可记一地之风俗,可录一地之过往,可传一地之文化。当歌谣与方言“相遇”便成为“方言歌谣”,然后用语言学、民俗学、修辞学等理论去研究、分析,再深入挖掘各地语音、风俗、人文等的特点。
潮汕方言歌谣,历史悠长,流传久远,是岭南文化中一朵珍贵的民间文学奇葩。作为传承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吸收了历代诗、经、乐、歌、谣等艺术精华,具有明显的民系族群地域特征,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语言价值、民俗价值、史料价值和教育价值,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类别,在岭南文化中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歌
谣
过番
之歌
哀怨的歌声细绘过番的艰辛
潮汕过番歌是指在潮汕地区或海外潮人社区流传的以潮汕方言族群先辈们到海外谋生为主题的民间歌谣。过番是潮汕人挥之不去的历史情结,是先辈们移民南洋的共同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过番历史或许已被人们所淡忘,但过番歌却记载了这段历史,吟唱了那段陈年旧事。
这是一首经典的潮语歌谣,叙述了小伙子因贫穷娶不到老婆,只好漂洋过海到暹罗(即泰国)去谋生,去做当时被认为很下贱的活儿——牵猪豭,即专门饲养配种公猪,为其他人的母猪配种,希望能积攒些钱回国娶妻。
用轻松滑稽的语气吟诵艰辛生活,这在其他民系的过番歌譬如客家歌谣、闽南歌谣中并不多见,从中我们既读出了当年过番者在海外所受的欺凌,也读出了潮人那种与生俱来的幽默与乐观。
儿童
之歌
童谣朗朗勾起儿时回忆
童谣是民间儿童歌谣,用儿童的眼光观察事物,用儿童的语言反映事物,传达儿童的想法和情感。潮汕方言童谣具有较高的儿童发展价值,有助于培育儿童对自己民系文化的认同感,促进认知,启发智慧,发展语言,在做游戏的同时帮助儿童伸舒肢体,有助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古今中外各个民族或民系的童谣都会有摇篮曲。儿童对母语文化的欣赏和接受,就始于摇篮曲,它是母语文化最原始的底色。下面是一首传唱许久、勘称代表作的潮汕摇篮曲《拥呀拥》:
在潮汕摇篮曲中找不到“惜呀惜”字眼,尽管它也是潮汕长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对孩子们说的话,但没有入歌。潮人在其摇篮曲中很多时候唱的是“拥呀拥,拥金公”。“拥”,抱着,拥着小孩哄其入睡,把婴儿昵称为“金公”,极言很金贵、很珍贵、很宝贝。
之所以说“没完没了”,是因为采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手法,前一句末尾的字词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历历如贯珠”,这样的歌谣也叫连珠歌,只要愿意,还可以不断地续下去。而说它“无厘头”,是就内容而言,确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两句转换一个话题,换之又换,纯粹就是为了有趣、好玩、可以作为游戏。这样的童谣可以统称为游戏歌,而儿童唱童谣也是一种游戏,游戏是儿童的本能。
爱情
之歌
以淳朴之语唱心中之恋
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潮汕情歌更多的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多角度地表达了男女相思、两情相悦的主题。譬如运用比喻:
这首情歌很有意思,阿哥对阿妹念念不忘,很希望自己能成为阿妹的“洗面布”,可以跟阿妹贴脸亲热。把“兄”比作“洗面布”,这种比喻够朴素、够新颖、够含蓄,也颇具地域色彩。“兄”愿成“洗面布”的良苦用心,可见对“娘”的爱慕是何等热烈!
表达婚姻价值观的歌谣,如诗体歌谣《兄当薰筒挂竹根》:
歌中姑娘对小伙子仔细“端详”,“看头看面看兄身”,采用词语反复手法,表达了一种慎之又慎的态度。那么,姑娘们慎重选择,其择偶标准是什么呢?歌中最后两句“看兄人材好做种,唔是贪兄个钱银”,姑娘看重的是人,不是钱财,也就是潮汕俗语所说的“嫁人勿嫁田”。
5月26日晚上8点-9点半
由
汕头市龙湖区委宣传部、濠江区旅游局和市区多家幼儿园
联合本土自媒体“斌说潮汕”
举办
“童谣潮起来·汕头市少儿潮汕歌仔传唱大赛”
将在汕头苏宁广场丹樱空中花园举行
届时将有汕头本土微博大V 25万粉丝
@汕头吃喝玩乐
进行微博视频全程直播
请持续关注我们的推文更新
.......
致力于挖掘潮汕趣味故事
请加入助力团
一起分享
①【斌姨•有故事】每周一周二晚上10点
②【趣味潮汕】每周三周四晚10点
③【潮汕童谣】每周五周六晚10点
节·目·时·间
斌说
潮汕